摘要: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于1947年,它是世界最大的非政府标准化专门机构,集装箱国际标准化时期大约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国际标准化时期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于1947年,它是世界最大的非政府标准化专门机构,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持密切联系,是联合国甲级咨询机构。它的主要活动是制定ISO国际标准和协调各国的标准化工作。国际标准化组织以组成技术委员会的方法开展和主持各类标准的制定和标准化的推动工作。技术委员会的成员由正式成员和观察员组成。正式成员(Participatingmember)又称P成员,是表示愿意积极参加技术委员会工作的成员团体。观察员(Observermember),又称O成员,是只希望了解其工作进度的成员团体。其他成员均为非正式成员(Non-participatingmember),又称N成员。其中根据美国提议设置的第104技术委员会(TC一104),专门负责讨论与制订集装箱的国际标准。该技术委员会于1961年6月成立,当年9月召开第一次全体大会,标志着集装箱国际标准化时期的开始。我国于1978年9月1日起成为ISO组织的正式成员,并成为TC-104的P成员。
集装箱国际标准化时期大约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确立基本标准阶段
1961年9月ISOTC-104的第一次全体大会至1964年7月ISOTC-104的第三次全体大会。这一时期对集装箱国际标准化的主要贡献有:
(1)确定了内容积为1m3以上的最小集装箱体积标准;
(2)确定了8ft×8ft的集装箱断面标准;
(3)建立了系列1(lA--1F)和系列2(2A--2C)共9种集装箱标准。
在这一时期,发达国家各国的集装箱运输基本上都在各自原来的水平上运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尚未开始。美国要求以大型的第1系列(实际就是美国国家标准中的货箱型集装箱)为标准,而欧洲则要求以中型的第2系列集装箱(即欧洲国际铁路联盟的标准集装箱)为标准,双方矛盾激烈;而日本则由于与美国意见对立,而从TC-104的正式成员(P级成员)降格为观察员(O级成员),开始闭关自搞集装箱。所以这段时期集装箱的国际标准化虽形成了雏形,但仍是各行其是,离真正的实施还有一定距离。
2.实用阶段
1965年ISOTC-104的第四次全体大会至1967年ISOTC-104的第五次全体大会。这段时间对集装箱国际标准化最大的贡献是对集装箱角件(Cornerfitting)的结构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意见。
经过几年的争议和让步,各发达国家对集装箱的国际标准逐渐在各基本点上趋于一致,国际标准集装箱逐渐推向实用。
3.多样化阶段
1967年ISOTC-104的第六次全体大会至1978年ISOTC-104的第十次全体大会。这一时期,由于参与ISOTC-104的各国间利益冲突,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希望提出更靠拢本国(本地区)原有集装箱标准的国际标准,以便降低本国在"集装箱化"过程中的初始投资。因此,国际集装箱的标准系列一度多到三个,其中"系列1"基本相当于原美国的"货箱式集装箱";"系列2"相当于原欧洲铁路联盟的中型标准集装箱;而"系列3"则属于前苏联的尺寸系列。各大利益集团相互对峙,实际上大大提高了集装箱国际标准化的"成本"。
在各国集装箱化实际执行的过程中,系列1集装箱由于其通用性好.逐渐被广泛接受.而与系列2,系列3集装箱的地位自然下降,先后由"国际标准"降格为"技术报告"。
4.稳定阶段
1978年ISOTC-104第十次代表大会以后。
集装箱运输是初始投资非常大的运输方式。其初始投资,既包括昂贵的集装箱本身,还包括集装箱专用船舶、集装箱装卸机械、集装箱码头、堆场、集装箱卡车、火车等。如果国际标准频繁变化,这些相应设施都要频繁报废和重新投资,集装箱运输的优越性也要被全部抵消。这是参与集装箱国际标准制订的所有国家和与集装箱运输有关的所有企业都不愿看到的。所以,经历了最初十年左右"北北对立"(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如美国、欧洲与日本;美、欧与前苏联)、"南北冲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后,各国都认识到集装箱国际标准的稳定,远远好过集装箱国际标准的频繁变化。因此,1978年ISOTC-104第十次全体大会通过了集装箱基本标准五年不变的提案。从此,以系列1集装箱为主的标准集装箱,虽在结构和装卸工艺配套方面不断完善,但其主要尺寸等标准不再有大的变化。
|